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东路322号开元大厦1203室 19535104590 premarital@mac.com

经典案例

米兰冬奥:传承北京经验,书写冰雪新章

2025-07-07

2026 年米兰 - 科尔蒂纳冬奥会进入倒计时 230 天之际,意大利冬奥组委首席执行官瓦尼尔在北京明确表示:“我们在后勤管理和交通运输方面学习了很多北京经验。” 这一表态揭示了两届冬奥会之间的深层联动 —— 从科技赋能到可持续发展,从场馆智慧化到冰雪运动普及,米兰正将 “北京方案” 转化为意大利实践,在传承中实现创新突破。

一、可持续办奥:从 “鸟巢遗产” 到 “阿尔卑斯智慧”

华体会体育

北京冬奥会 “绿色办奥” 理念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扰动。米兰冬奥会将这一思路推向新高度:在阿尔卑斯山区办赛时,组委会主动选择不改变自然地貌,而是依托传统公路系统优化物流。这种 “最小干预” 策略与北京首钢园区 “工业遗产重生” 的路径异曲同工 —— 北京将废弃钢铁厂改造为滑雪大跳台,米兰则计划利用都灵冬奥会遗留场馆和米兰奥林匹亚篮球馆举办冰上赛事,90% 的比赛设施均为现有或改造场馆。

在应对气候挑战方面,米兰借鉴北京 “科技造雪” 经验,采用泰克诺阿尔平公司的造雪系统保障雪量,但同时也面临环保争议。对此,米兰提出 “临时场馆” 解决方案:速度滑冰比赛将首次使用可拆卸式室内场馆,赛后可迁移至其他城市重复利用,避免北京 “冰丝带” 式永久性设施的高成本问题。这种 “轻量化” 办赛模式,既是对北京经验的迭代,也为未来冬奥会提供了新思路。

米兰冬奥:传承北京经验,书写冰雪新章

二、科技赋能:从 “中国智造” 到 “意式创新”

北京冬奥会的 “科技冬奥” 战略为米兰提供了直接参考。中国企业 TCL 和阿里巴巴深度参与米兰赛事系统建设:TCL 提供的显示技术将覆盖场馆和转播环节,而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将支撑赛事核心管理系统。这种技术合作延续了北京冬奥会 “开放办奥” 的精神,也让米兰在票务销售中尝到甜头 —— 截至 2025 年 6 月,60% 的门票已售出,其中 25% 来自意大利本土,德国、美国和中国观众构成海外购票主力。

米兰还在分散式赛区管理中融入北京智慧。面对四大赛区横跨 2.2 万平方公里、赛区间通勤超 5 小时的挑战,组委会借鉴北京 “闭环管理” 经验,优化公共交通频次并提供运动员专属通勤服务,同时开发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路况。这种 “技术 + 管理” 的双轮驱动,使米兰有望破解冬奥史上最大规模赛区的运营难题。

三、人文传承:从 “三亿人上冰雪” 到 “阿尔卑斯新世代”

北京冬奥会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的成就,成为米兰推动体育普及的标杆。瓦尼尔特别提到,北京冬奥会让意大利冰壶项目从冷门走向大众,如今该项目在意大利已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米兰正以类似思路推广新兴项目:滑雪登山首次亮相冬奥会,组委会计划通过赛事直播和青少年体验活动,将其打造成下一个 “意大利冰壶”。

在文化表达上,米兰延续北京 “简约而不简单” 的理念。开幕式将在圣西罗体育场举行,闭幕式则选址公元一世纪的维罗纳竞技场 —— 这座古罗马建筑经无障碍改造后,不仅实现轮椅通行,更传递出 “历史与现代共生” 的哲学。这种设计与北京冬奥会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东方美学形成呼应,共同诠释奥林匹克 “更团结” 的核心价值。

四、经验共享:从 “奥运接力” 到 “全球协作”

中意两国在冬奥筹备中的深度互动,已超越赛事本身。2023 年,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与米兰合作举办 “奥运遗产带动区域发展” 研讨会,意方代表盛赞北京首钢园区转型经验,并计划将米兰奥运村改造为学生宿舍和社会住房,延续 “赛后利用” 传统。在技术层面,中国冰雪健儿备战米兰时,也在借鉴北京周期的跨项选拔和体能训练营模式,推动竞技水平提升。

这种双向交流正塑造着奥运新范式。瓦尼尔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米兰冬奥会不仅是意大利传统的延续,更要展现 “年轻人热爱运动、充满现代气息的国家形象”。这与北京冬奥会 “向世界展示中国” 的目标一脉相承,而两国在可持续发展、科技应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合作,正在为全球奥运治理提供新样本。

从北京到米兰,两届冬奥会的接力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奥林匹克精神在不同文明间的流动。当圣西罗球场的灯光亮起,当维罗纳竞技场的古石见证冰雪激情,米兰将以 “北京经验” 为基石,书写属于意大利的冰雪传奇 —— 这既是对奥林匹克遗产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承诺。